黑臭水体形成原因
河道水体污染主要是污染源的侵入,如天然降雨、大气中的扬尘、生活垃圾的侵入,长期积累的河底淤泥及淤泥释放的有害物质。加上水体缺少必要的循环,溶解氧过低,缺少水生动、植物生存的环境,使水体逐渐失去自净能力,加上河道底泥长期未清,使底泥不断释放分解为N、P等营养盐,导致水体富营养化,水体逐渐变绿,藻类疯长,最终导致“水华”现象,产生异味,容易发黑发臭。
污染水体形成的基本途径流程图
黑臭水体主要治理技术对比
技术名称 | 物化治理技术 | 物理-生态治理技术 | 生物-生态治理技术 |
技术原理 | 利用物理、化学原理对污染水体进行絮凝、催化氧化、过滤等方法,硝化、降解、分解吸收污染水体中的有害物质 | 环保疏浚清除表层底泥,再利用人工湿地技术降解污染物,净化水质,使污染水体逐步降解污染物,提高水质标准 | 利用天然存在的微生物,在人为的干涉下,在一定的生存环境条件下,经过原位培育,增加微生物活性能力,通过微生物生命活动,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,逐步恢复水生生态系统,恢复水体的自净功能 |
工艺组成 | 磁混凝沉淀分离,A/O+MBR或MBBR | 环保疏浚、曝气增氧、生态浮床、人工湿地 | 投加微生物、曝气增氧、人工水草、生态浮床、人工湿地 |
处理效果 | 去除悬浮物和COD效果好,黑臭水体见效快 | 黑臭水体见效慢,耐冲击性较差 | 改良水体和底质淤泥中的微生态,降解污染,见效较慢 |
初期投资 | 设备投资成本高 | 前期投资费用较高、清淤工程量大 | 投资成本较低 |
水生态影响 | 没有提升河道本身的自净能力 | 引用外来植物,构建河道生态环境 | 引进外来微生物,可能会导致生态失衡 |
环境美观程度影响 | 占地面积大,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大,有二次污染 | 景观优美,水质清澈 | 景观优美,水质清澈, 水下景观充满生机 |
运行维护成本 | 维护成本高,电费、药剂费、污泥处置费及人工费 | 前期淤泥处置费用较高,植物养护费用较高,维护工作量大 | 植物养护费用较高,维护工作量大 |
注:处理工艺可以采用一种工艺或若干种工艺相结合的工艺。